第361章:一切为了家族_大明皇长孙:朱棣送我上皇位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361章:一切为了家族

第(2/3)页

来就不在京师这边,而是在全国各地,张信,白信蹈,你们在京师如此高调,岂不是自讨苦吃。”

  想起翰林院里发生的一切,刘三吾就感觉有些可笑。

  这京师什么地方,那里不是有着锦衣卫的暗线。

  说不准翰林院里,就有着陛下的亲信。

  说的那些话,要不了一两个时辰,就会详细的被记载传信到陛下那里。

  刘三吾常言自己没有城府,说什么事情都率性而为,坦然以对,可这不代表他愚蠢。

  真要愚蠢,也就活不到今日了。

  都已经是八十岁的人了,完整的经历过元末大乱,大明建国,什么事情不能看透。

  有些事情,嘴上不说,心里头门清,就看想不想做了。

  没过多久,老管家就已经摘抄完毕。

  刘三吾起身,接过自己所写的那封,而后颤巍巍的走到火盆旁边,放了下去。

  看着逐渐变成灰烬的书信,刘三吾叹了口气道:“传出去吧。”

  “小心些,不要透露了自身,乔装打扮一番,莫要让人认出来。”

  老管家应道:“我晓得了,老爷。”

  说是老管家,实则也才六十多岁,在八十岁的刘三吾面前,称不得老。

  其实在大明活到六十岁,并不是很稀奇的是,便是八十岁都算是正常。

  唯有九十多,上百岁,才叫真正得了长寿。

  这般看来,好像都跟后世差不多了,似乎有些不对,然多数百姓,是活不到这个年纪的。

  百姓,首先就是操劳过度,营养不良,到了五六十岁,身体就开出出现各种毛病,最关键的是,还不见得有钱去治。

  多数老人,是因为饥饿,寒冷,酷暑,劳累,有病不治,才会早早逝去。

  像是家境优渥的,族里都有良医,平时也无须耕田,习文练武,自然身体强健。

  便是刘三吾年轻的时候,也是懂得几下,寻常几个普通男子,近身都不能。

  似乎很多人有一种错觉,好像书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。

  实则这个想法,差异极大。

  哪怕是穷困寒门的读书人,一般是不下地干活的,即使家里穷也不下地,这叫体面。

  这年头,别说什么功名,能够识字读书的,都叫了不得,族里头家家户户都恭敬着。

  就跟后世村里头,有大学士一个道理。

  在吃食上,基本上全家供给,乡里邻间,也时常送来吃食,富裕点的,鸡鸭鱼肉经常送。

  什么遭人白眼,不存在的。

  一则谁也不知道,今日的读书人,明日是否能中举,二则哪怕是童生,那也是叫有学识。

  多的是人想请其教授自家子嗣识字。

  寒门,也是门阀。

  和普通百姓,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。

  有足够肉食的供应,身子骨当然要好很多。

  尤其是现在的大明初,多少都会几下招式练身。

  还有身体素质,别的不说,比后世八成普通人,要强上太多。

  要知道,所谓上京赶考,动辄数百里之遥,那可都是双脚过去,身体素质不好,连京师都无法抵达。

  个例当然是有,就普遍来说,书生的力气,至少比普通的庄稼汉来得更大。

  所以刘三吾现在的选择,也是能够理解。

  没人家族,便没有今日。

  现在太孙殿下,要掘家族的根,刘三吾也只能出手了。

  在明哲保身这块,他也是非常熟练的。

  ......

  正旦前日,京师大热。

  呼啸的寒风,也阻挡不住百姓们出来逛街的好心情。

  今年的京师,格外热闹。

  在群英商会的操控下,各种美食广场,杂耍灯会,甚至还有说书大赛。

  各类节目,络绎不绝,令人眼花缭乱,目不暇接。

  “今年正旦,怕不是有多么的热闹,我听说但凡是有资格进宫祝贺的官老爷,都发了两身新衣。”

  “可不是吗,就是这吃食太多了,往年都没见过这般多的,还有那么多新奇玩意,连蛮夷那边货物都给运来了。”

  “早上出门带了一贯宝钞,想着顶多花个几百文就行了,没成想大半天下来花了个精光不说,还想着回家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wap.read81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